三岁看老,七岁定终身。
别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听之任之就行了。
当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之后,要改正就很难,甚至因此败家。
就像萧伯纳说过的:“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作为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习惯,好的加以促进,坏的加以改正。
不得不知的是,孩子有没有出息,和他“吃饭的习惯”关系很大。
01
没出息的孩子,吃“无序”。
看过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地主家庭,孩子每天要吃饺子。
吃饺子的时候,孩子丢掉饺子皮,只是吃肉馅。
家仆把饺子皮倒到河里,河边都变成白花花的一片。
附近寺院的和尚看着河里的一切,很心疼,就把饺子皮捞上来,晒干了,还能再吃。
孩子变成少年时,到处兵荒马乱,地主家被掀翻了,少年到寺院躲避。
和尚把饺子皮蒸热,给少年吃。少年说:“太好吃了,太谢谢了。”
和尚说:“不要谢,这就是你的家的饺子皮啊......”
少年听了,羞愧到无地自容。
有多少家庭,早已超越了地主家的生活呢?孩子的习惯,和地主的儿子对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吃东西的习惯,因为食物过于丰富,父母过分宠爱,变得杂乱无序。这是孩子走向失败的开始。
吃太奢靡,孩子长大后,会乱花钱。
什么都要最好的,花钱就会越来越厉害。毕竟,一顿饭,花几万元,也不是不可能。
当孩子被富养了,吃什么都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一直花钱,也没有节俭的习惯。一辈子都入不敷出,余生是难以想象的。
吃太挑剔,孩子长大后,难以扎根。
一样东西,挑剔一番,总有不对劲的地方。
一条鱼,吃了鱼泡,其他的东西丢掉,这是浪费,更是做人太轻浮的表现。
想一想,孩子以后工作了,也挑三拣四,那就没有扎根的机会,一事无成。
吃太自私,孩子长大后,不会孝顺。
只顾自己吃饱喝足,不管别人。连父母吃了没有吃,都不问。这样的孩子,就是有能力赚大钱,也不会有什么盼头。
失去了孝道,那就是贴上了“人品很差”的标签,幸福也不会延续到最后的。
02
有出息的孩子,吃“有度”。
作家张小娴在小说里,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一对青年在热恋,他们相约去吃鱼。男生把鱼面颊上的肉,挑出来,给女生吃。
男生说:“吃了鱼面颊,就会变得漂亮。哪怕鼓起腮帮子,也不会难看。”
听了这句话,女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是啊,一条鱼,被两个青年,吃出了温度。
作家青戈说,他家的年夜饭,鱼是一定有的,寓意年年有余。
他把鱼肉送到母亲的身边。母亲笑着说:“一个老太九十六,舍不得鳜鱼两块肉。”
顿时,一家人都欢声笑语。
很明显,有出息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会顾及到家里人,这是很有温度的体现。
除了温度,孩子还有高度、适度、尺度。
省钱有方法,让家庭财富节节高。
要过年年有余的生活,就得从小时候开始。毕竟,一辈子节俭,就形成了好习惯。若是奢靡的生活多,再去谈省钱,恐怕太难了。
习惯省钱的孩子,吃喝方面不会挑剔,还会考虑到父母的难处。
吃喝能适度,能够爱护自己的身体。
好孩子,吃饱了就行了,而不是吃饱了,还抓着美食不放手。
从小就知道,少喝酒,不能喝醉。长大了,抽烟喝酒的事情,自然就可以在控制范围,避免了伤害自己。同时,待客不会太热情,避免别人吃喝无度,带来麻烦。
聊天有尺度,保持饭桌上的礼貌。
吃饭的时候,免不了要聊天。孩子喜欢聊什么?就是他最真实的一面。
孩子夸夸其谈,随意攻击别人,说是童真,其实是有恃无恐的人性。
孩子彬彬有礼,比较拘束,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孩子吃饭之前,会问一问大家吃了么,会记住某个老人。那就是孝顺的开始。
03
孩子吃饭的习惯,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当我们从孩子的吃饭习惯来判断其未来的时候,更应该想到——孩子的习惯,是父母培养的;是从父母的身上学来的。
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孩子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母很穷,吃饭的时候,吵吵闹闹,孩子就吃得不安心,甚至随时怕父母凶狠的样子。
孩子吃什么,父母有求必应,那就不能怪孩子太自私自利,慢慢变成败家子。
孩子不尊重老人,还争夺大人的食物,父母惯着,那就是无形之中“认可”了孩子的行为。一不留神,孩子就变成了霸道的人。
有时候,孩子互相争夺食物,父母不问情况,只是护短。孩子就会变成“可恶的孩子王”,过分彪悍的形象,就开始了。
想要培养有出息的孩子,就得从父母自身寻找方法,而不是父母累教不改,还苛求孩子要改变。
04
沈从文在《土匪吃鱼》里写了这样的细节。
土匪抓住几个孩子,让他们饿两天,再端出蒸熟的鱼。
如果孩子第一时间,挑选鱼背的肉,说明这是穷人的孩子,放走就好了。
如果孩子马上吃鱼肚子,这是富人家的孩子,得扣押几天,看富人的赎金。
如果孩子吃鱼眼睛、腮帮,这是土豪家,最被疼爱的孩子,得使劲留住,一准赎金很多。
孩子吃饭的习惯,把家庭的层次,人的命运,暴露得一览无余。
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父母要约束自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千万不要随意富养孩子。得想一想,有朝一日,家庭穷困了,怎么办?
吃的习惯好了,每天都可以有余粮,每年都上一个台阶。
人有好习惯,富贵自然成。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