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有助于健康一直被某些养生群体所驳斥,他们的凭据有两个:乌龟不动长命、运动场上的猝死。

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对于乌龟长命的说法,其核心在于乌龟的新陈代谢低,表现为动作迟缓。据说乌龟的心率也极低,这种静态类似龟息的生理状态一直被某类养生文化所津津乐道,我只是奇怪,这样的状态,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运动促进生长发育,这个在未成年人领域的认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抵触,有的只是对某些运动方式和强度对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的局部质疑。

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这个覆盖全年龄的健康价值则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什么是新陈代谢,通俗的说法就是生物体在物质能量的外部摄入内部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组织完成了细胞更替、生命特征延续的过程。

新陈代谢是个从宏观发展为微观的生物过程,宏观部分在于呼吸、进食,微观部分就是体内的各种生物过程,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的一个桥梁就是心跳。

据说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生命总心率数,这也是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被某类养生人群所诟病的所在。

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在运动的过程中,氧气与能量的大量消耗,氧气的来源在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提升,能量的来源在于人体内部储量。

呼吸频率的意义不大,呼吸深度是人体生理的重要能力体现。呼吸深度最通俗的理解可以为肺活量,是人体活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指标之一。它的意义可不仅仅在于运动概念里的有氧运动,它是人体气体摄入能力的体现,胸廓骨骼、肌肉的功能及呼吸道、肺泡扩张能力是这项能力的解剖基础。

能量的消耗是新陈代谢最重要的特征,随着大量代谢废物产生。对能量的利用率,对代谢产物的消除能力,就是人体生理状态的体现。

这些微观的过程简单做个知识普及,不做进一步深入扩展。

回到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我们聚焦于心率这个被广泛认同的生理指标。

一直以来,心脏被视为生物体的发动机,而心率是心脏能力最粗浅的衡量指标。随着生理学的发展,科学家早已认识到人体的动力发动机是广泛分布在各种人体细胞内的线粒体,这才是人体物质能量的转化部位,而心脏只是继肺部获得氧气后,在消化系统获得能量物质(还有其他营养物质),这些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通过心脏的搏动运输到人体的各个角落而已。

这么看来,心脏的作用更准确的定义是个运输泵,远远谈不上是动力中枢,只是长期以来的认识惯性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高度,心脏的工作能力依旧是最便捷的人体健康评判指标之一,而且还是最重要的指标,是观测生命状态的最常用指标。

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PS: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参考医学判断人体死亡的指标。

心率之所以被视为人体健康重要的指标,原因是它简单,能通过单位时间的脉搏数推测出人体的物质能量利用效率:利用效率越高,人体健康状态越好(在正常解剖和生理前提下)。

在以上提到或未提及的各种健康指标的概念中,心率作为血液中单位时间内携带的氧气、物质,在不同的生理状态时满足人体需要的间接性但直观性指标被广为人知,但心率更深的生理意义许多读者并不一定了解。

本文不是关于心率的学习,进一步的知识不做拓展。

还是说回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这个主题。

运动时,由于物质能量守恒的原理,人体运动主要表现为:通过额外的能量消耗而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肢体动作。

额外的能量消耗部分来自人体细胞组织内的日常储备,大部分来自心跳加快、呼吸深度和频率加大后血液新补充,这也是人体安静时与运动时心率有显著差异的生物学原因。

这种心率、呼吸加快的生理变化,最直观的表现是人体的疲惫感,在运动后,人体表面是通过摄入更多的食物、更少的体力活动而补足人体运动时所消耗,深层次的是人体各类营养物质的转化以及运动时代谢废物的处理。

在这个过程的反复进行过程中,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肺通气量)得到了提升,能量的转化率(线粒体数量)得到了增加,转运途径(血红细胞、肝糖原储备)也得到了增长,最终的表现是因为这些生理能力的提升,人体在安静时或者相对安静时的呼吸、心率频率有明显的下降。

至于说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效率、骨骼肌的体积变化、皮下脂肪的含量变化,这些都是深层人体组织细胞能力变化的外在表象。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运动是形成一种人体高应激的生理状态,通过人体的生理应答机制,在运动过程中确实是加速也就是促进了新陈代谢。但如果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运动其实是对新陈代谢的改善,这种改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

所以对于运动科学的从业者而言,不应该在重复固有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说法而给别有用心的人以攻讦的漏洞,我们应该大声疾呼:运动改变的是人体生理质量,让人体以一种更高效率的状态完成生命过程时,恰恰是一种能量节约状态,也是保持人体各器官最长使用寿命的保障。

当然了,罔顾运动科学,随意甚至野蛮的运动方式,不仅不是我们探讨运动与新陈代谢的辅佐,而是首先被排除的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