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推论,从而告诉我们怎么使用辩证法、作为我们的行动的指南。
推论一
既然“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那么——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是预想事物转化为现实的前提。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矛盾。
比如,我们需要进,往往需要退一下,
毛主席:《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这里就形成了自己行为进和退的矛盾,也形成了对手进和自己退的矛盾。
比如,敌人把我们赶到东面去,我们就要向西,
毛主席:胡宗南"进攻陕北,我们在王家湾,只剩下咱们几个人了,任粥时、陆定一口劝我走,我说不走。我那时还有一个连,等敌人靠近了,我先撤出一个排,它搞不清我有多少队伍,以后再撤出一个排,我还有一个排的预备队。距离十五里了要走,他俩要我向东,我说向西,因为敌人就想把我们赶到东面去。果然嘛!敌人后方总是空的。
这就形成自己行动(战术)和敌人战略的矛盾。这也形成了敌人向东、自己向西的矛盾。
由此可知,敌对的双方的行动,要构成一个矛盾,则守势的一方可能坚持和持久。
推论二
正面和反面构成矛盾,所以,要想推动事物的发展,就必须给正面的东西补充反面、给反面的东西补充正面,使其正反面兼具,这样的行动就是健康的。所以,辩证法的核心是和反面相联系。
这种补充,既可以在空间上补充,使正面和反面在空间上交替分布;也可以在时间上补充,这就是辩证法事物走向它自身的反面的原理。
关键是在于——把这种和反面的联系进行合理化,就是符合了辩证法,就是按辩证法做事。
比如,有是为了无,这种有无相生,可以包括多种合理化,
1、有它,是为了淘汰它。这样的有就是健康的。比如,剪刀差的存在,是为了消灭剪刀差,是为了能够把工业品的价格在未来能够降下来。
比如,抗美援朝的存在,是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是为了不让百拳来。
毛主席:中国过去受过十三个国家的侵略。
这十三个国家,可以结成各种各样的组合,发动各种各样的战争、可能达到上百拳。
2、有它,是为了让其他的无变有。比如,以它为种子,所以分拆它,把它的各个部分散落到其他事物里去。比如,把先进的集体分拆到其他的组织单位,以这些种子带动其他组织单位。
比如,
毛主席:实际上,那时一个排分散出去,就可以发展成一个团、一个师。
比如,
毛主席:每一个游击队至少须从部队中抽一排人为游击队的基干,这样才能成队。因山西群众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我们不派武装做基干是困难的。
这就是把队伍分拆,得到了许多许多的游击队。
3、有它,是为了消灭它。比如,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比如,歼灭战,就是最快的消灭战争的办法。
……
推论三
既然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而正面和反面构成矛盾,所以评价正面时、要以它的反面来评价,评价它的反面时、要以它的正面来评价。
正如同,上面举的有无的例子,正是在它本身的反面来评价这个“有”的好不好。
比如,
毛主席:多从反面(即现行政策的正面)设想,现行政策固然已出了很多毛病,但另一政策是否即毛病较少?从相对性设想,勿只从绝对性设想(即只设想现行政策完全是错的,另一政策完全是对的)。
这就是从反面来评价现行政策的思维,从而使自己当前的决策更正确、更能坚持、更能认识自己当前的决策。
比如,
毛泽东似乎认为,主要因素是战略上的需要,但是这个行动有军事目的也有政治目的。
这就是通过联系到反面,获得对这个行动更完整的认知,这种行动的多方面的目的,是客观存在的,不观对方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当它发生,就成了现实因素,并在对方下一步的行动中、加以利用。
推论四
既然这个事物里存在矛盾,而正面和反面构成矛盾。这便说明这个事物既有正面的能力、也有反面的能力。所以,对付这个事物,既要能对付它的正面、也要能对付它的反面,这样才算能完全的对付它。
比如,为了准备应付可能意料不到的情况,命令中还提出,要作出敌军十四日向我军进攻或者不向我军进攻的两种作战计划。
这就是两种对付,这样自己就能全胜。
比如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
这就是两种对付,这个策略正是基于这个推论的。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