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让子宫快速修复的7个妙招

   不管顺产还是剖宫产,子宫都需要40多天的时间来恢复回原状。分娩后,原本被撑大了快20倍的子宫,将经历一个恢复期。想要子宫恢复得又快又好,需要新妈妈自己做点事儿。

  分娩后,原本被撑大了快20倍的子宫,将经历一个恢复期。想要子宫恢复得又快又好,需要新妈妈自己做点事儿。

  1.不要憋尿

  分娩结束后,新妈妈通常会出现膀胱受压、黏膜充血、肌肉张力降低、会阴伤口疼痛等症状,再加上不习惯于卧床姿势排尿,更容易发生尿潴留,使膀胱撑大,妨碍子宫收缩,而引起产后出血或膀胱炎。因此,分娩后一定要及时排尿,有尿意的时候,尽快去洗手间。

  2 .给子宫部位做个按摩

  为加速子宫收缩,医生一般会在产房内为新妈妈做子宫按摩,并使用子宫收缩药物。新妈妈回到家中,也可以在子宫的部位做个按摩。把手放在肚脐周围,做顺时针环形按摩,以此帮助、促进子宫收缩。

  3.按摩乳房、刺激乳头

  让宝宝吸吮母乳,也会刺激子宫收缩。依照子宫收缩的生理原理,刺激乳头,也会让人体产生子宫收缩素。所以,按摩乳房或是热敷乳房,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用物理方式来促进子宫收缩的方法。

  4 .避免腹部劳累用力

  新妈妈要避免下半身用力,例如搬重物、蹲的动作,都应尽量避免。还要预防便秘,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进行一些产后运动,例如进行腹式深呼吸,以及在产后一周躺在硬床上进行抬腿、提臀,或膝胸卧式运动,能使子宫和下腹有效收缩和复原。

  5.服用生化汤进行调理

  生化汤有化瘀血、补血的作用,化掉的瘀血流出来之后,子宫自然会收缩。所以,生化汤比较适合在产褥期服用,对帮助子宫恢复有显著的效果,具体如何服用请遵医嘱。

  6.产褥期适当动一动

  产后6~8个小时,新妈妈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第二天应下床活动,以利于身体生理机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

  7.早做提肛运动

  所谓提肛,主要就是收缩肛门。自然分娩的妈妈,最好在当天就开始做提肛运动。每次提肛以后要憋住20~30秒,然后放松,每组3~5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每次提肛憋住的时间长短。

  温馨提示:抓住子宫恢复最佳时期--分娩后4~6周

  子宫的恢复,包括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3个方面。子宫是一个由较厚肌肉组成的器官,分娩完成后,不会立即恢复到原位。怀孕前的子宫,大小约像一个拳头,为了孕育新生命,撑大了快20倍。当胎儿娩出后,子宫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需要两周时间回到骨盆腔内,6周内恢复到孕前大小。在子宫复原的过程中,需通过强有力的“肌肉收缩”动作,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因此在产后1周内,新妈妈常会感到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

  产后吃哪些食物有助子宫恢复

  红糖:红糖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产后食用红糖水能有效促进恶露的排除,帮助子宫快速收缩。但红糖水不宜过多食用,由于其具有活血的作用,多食反而会使恶露增多,对身体造成不利。

  鸡蛋: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各种营养素,对于产后新妈妈的身体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帮助快速恢复体力,并且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产妇的食欲。鸡蛋虽好,但不宜过度食用。

  小米:女性在做月子中可多食用小米粥,不仅可帮助补充丰富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还能帮助产妇快速恢复体力。其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还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可减少产妇产后便秘。

  山楂:山楂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具有收敛及化淤消滞作用,因此也具有非常好的收缩子宫的作用。山楂酸爽可口,还能帮助开胃解渴,对于产后大量进补后出现食欲不振有一定的帮助。

  鸡汤:鸡汤营养丰富,可起到温补的作用,能有效帮助产妇快速恢复体力,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是产后恢复体力的首选食物。鸡汤虽然补,但油脂含量高,子宫汤中的脂肪如果摄入过多,易引起肥胖及便秘。

  产后子宫恢复忌食:

  忌食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产妇身体虚弱,运动量小,如吃硬食或油炸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还会损伤牙齿使产妇日后留下牙齿易于酸痛的遗患。

  忌食过咸食物:因咸食中含盐较多,可引起产妇体内水钠潴留,易造成水肿,并易诱发高血压病。但也不可忌盐,因产后尿多、汗多,排出盐分也增多,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

  忌生冷、油腻食物:由于产后胃肠蠕动较弱,故过于油腻的食物如肥肉、板油、花生仁等应尽量少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如夏季分娩,产妇大多想吃些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冰镇饮料和拌凉菜、凉饭等,这些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不利恶露排出。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可影响产妇胃肠功能,引发产妇内热,口舌生疮,并可造成大便秘结或痔疮发作。

  产后不宜吸烟喝酒:烟酒都是刺激性很强的东西,吸烟可使乳汁减少,烟中的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也会侵入乳汁中,婴儿吃了这样的乳汁,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新妈妈饮酒时,酒精会进-入乳汁,可引起婴儿沉睡、 深呼吸、触觉迟钝、多汗等症状,有损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