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预制菜这玩意儿虽说起源于美国,而且发展了七八十年,但似乎从没有如国内一般充满争议,当然似乎规模也没有如我们一般动不动就要冲万亿。

笔者通过朋友接触了一位资深厨师马丁斯,和他探讨了关于美国预制菜的一些问题,他的观点还是很让我惊讶。

这哥们年过半百,在餐饮行业干了三十多年,不但在很多知名高档餐厅工作过,也有自己的餐厅在经营,可谓经验丰富。

 

而且马丁斯的思维方式很独特,他没有泛泛介绍美国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情况,而是问我疑问是什么,遇到了怎样的麻烦?于是交流的前半段是我谈起在中国有关预制菜的争议由来,以及正反方的观点。

听过我不太专业的介绍,马丁斯告诉我:“捷,我明白了,是你们对预制菜的理解出了问题,也是使用上的问题。”

 

在马丁斯看来,几乎所有美国人对预制菜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所以没什么争议。

比如,在美国的厨师几乎都会使用预制菜。因为在他们看来,预制菜就是他们的厨房工具,是用来保证烹饪品质、标准化和上菜时间的工具。

 

特别是一些比较少见、难处理的食材,比如海鲜、腌制肉类、时令蔬菜等等,预制菜服务商有更优质、安全的进货渠道,也能够按厨师的要求进行选材加工,大大节省了厨师的操作时间和工作量,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厨师的成功和他掌控的预制菜供应商密切相关。

这造成了预制菜市场的极致细分,马丁斯日常接触的供应商多达三四十个,有的供应商甚至只提供一两种食材。但这种极致细分带来的是专业度、品质把控和安全性。

 

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烹饪博大精深,菜品繁杂,但一个预制菜供应商提供几十甚至上百种菜品是非常危险的,至少美国的厨师不敢选这样的供应商。

同理,在美国也没有厨师会把预制菜加热一下就直接上桌的,还是要有一个处理、烹饪、调味和摆盘的过程,多多少少还是要把个人对菜肴的理解表达出来。

 

再比如,对于进入家庭的预制菜,就是为了节省烹饪时间存在的,就是为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服务的,食材的新鲜程度、口感、添加剂成分,消费者是清晰的,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况且,美国的预制菜算不上便宜,性价比并不高,口感也不佳,预制菜的消费者完全是出于便利性的原因,所以家庭的预制菜对餐饮企业完全没有冲击,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产品。

 

而针对于学校的学生餐,则属于另外一个范畴。一般的预制菜,由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农业部监管,而学生餐哪怕使用的是预制菜,也要由各个学区来监管,正是因为监管的严格,老实说美国的学生餐虽然足够安全,但品种非常单一,味道更是一言难尽,更多的学生还是会选择从家里带饭。

总之,在马丁斯看来,预制菜在美国是司空寻常的,而且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足够细分:服务于餐厅的,更加融合进厨师的烹饪需要,甚至很多都是定制性产品。直接服务于家庭日常的,虽然口感一般,性价比不高,但重在安全便捷。服务于学校的,则牺牲的品类,一切围绕安全。

 

定位明确,监管严格,也就没什么可争议的了。

回头再看国内的预制菜市场,显然正处在野蛮生长、加速扩张的阶段。抢完B端抢C端,抢完餐厅抢食堂,企业聚焦的是如何乘政策东风,快速做大做强,甚至不惜大打价格战,垄断终端市场,反而忽略了预制菜本身的服务功能。

 

这就不能不让消费者心怀疑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