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癌症患者约457万,死亡病例在300万例左右,2000年~2011年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明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癌症的发病率却居高不下,几百万的家庭受癌症困扰,这是为何呢?
对于这一点,国内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我国癌症高发都是因为吃味精,味精的成分都是“科技与狠活儿”,中国人的餐桌上每顿饭都要摄入味精,这才导致癌症高发。
这一说法是真的吗?味精到底是什么成分?它真的致癌吗?外国人又为什么不吃味精呢?
味精的“真实身份”
味精基本上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炒菜、煲汤的时候放上一点就能使美食更具有风味。
与糖、盐这两种动辄千年历史的调味品相比,味精从发现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不过百年的历史。
味精的成分非常简单,主要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而味精不过是谷氨酸钠的商品名。
1846年,德国的雷特豪首次提取出了谷氨酸,他是从小麦的面筋分离出来的,这也是第一代的鲜味剂,不过谷氨酸作为调味品彻底在市场上流传开来是在六十年之后。
1907年,日本著名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海带汤的味道格外得鲜美,这引起了它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这是什么原因。半年之后,他成功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钠,发现只要在煲汤时放一点点谷氨酸钠就有非常明显的提鲜效果。
池田菊苗感觉这是个商机,于是他找到了日本商人铃木三郎,改进生产方法后,开始批量生产谷氨酸钠,并取名“味之素”。1909年,味之素开始大量上市,如此新奇的调味品一经上市便广受好评。
1910年,味之素被日本人带入中国,当时味之素这种舶来品还属于“奢侈品”。
直到1923年,我国爱国企业家吴蕴初通过水解法用小麦提取谷氨酸钠,为了与日本“味之素”区别开,命名“味精”。这个方法还获得了国际专利,也开创了国货获得国际专利的先河。
后来吴蕴初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佛手牌”味精,味精开始大范围进入中国人的餐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味精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独占鳌头 ,涌现出一批如莲花味精等优秀企业。
味精真的致癌吗?
如今味精与中餐相辅相成,已经彻底融入到中餐文化中,成为每家每户必备的调料之一。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味精致癌、吃味精会脱发这种说法,味精真的有这么大“毒性”吗?我们了解了味精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经过多年发展,味精已经有了标准化生产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四步:提取、发酵、提纯、结晶。
生产味精所用的原料也是非常安全、健康的,一般是淀粉或者糖料,比如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玉米、大米等。
然后经过酸或者酶解工艺将杂质去除,接着进行水洗、蛋白质沉淀等处理得到谷氨酸提取液。
紧接着谷氨酸提取液开始发酵,经过高温杀菌,再进行提纯和结晶,去除不需要的杂质,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味精产品了。
更何况国内外对“味精是否致癌”这一说法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味精会引发癌症。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也表示,大多数的科学证据都证明味精是安全的,烹饪时加入味精并不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美国FDA也将味精列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范围。
完全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味精,又何来致癌之说呢?或许有朋友会感到疑惑,既然味精这么安全,为什么外国人不吃味精呢?
味精的冤屈从一封“举报信”开始
外国人不吃味精这一说法太过于宽泛,与我们相邻的韩国、日本也是外国,但是他们烹饪就使用味精,甚至味精还是从日本出来的。
与我们距离更远的美国、英国等饮食文化更是天差地别。那外国人不吃味精这一说法是怎么回事儿呢?
此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一位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华人医生在医学杂志上的投稿。
他在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馆用餐的经历,吃完饭后突然出现四肢发麻、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的症状,他猜测这可能是因为中餐馆的食物添加了味精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以读者来信的形势发表的,文中并没有真实的证据证明这是味精导致的。但文章经过媒体的放大后,在西方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西方民众对味精简直是避如蛇蝎,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病症“味精综合征”。
对于此事,日本味之素公司紧急公关称,味精没有问题,它本身并不会导致这种症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中餐馆放的味精太多了。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日本味之素公司的声明并没有什么显著效果,欧美民间开始了抵制味精的风潮。
因此,当地中餐馆行业迎来了巨大冲击,中餐馆老板不得不张贴广告,表示自己餐馆绝对没有使用味精。食客前往餐馆就餐也会特别要求老板不要添加味精。
味精的“毒名”在一些媒体的转发下迅速传播开来,对于味精的恐慌蔓延到了整个食品加工行业,原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味精,开始被人们遗弃。
这时“天然食品”的概念开始兴起,鸡精顺势而起,迅速取代了味精在人们餐桌上的地位。毕竟这个名字一听就像是整只鸡浓缩的精华,比味精健康不少,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鸡精的成分比味精更加复杂,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鸡精则是味精、食用盐、鸡肉提取物以及其他添加剂制成的。兜兜转转还是味精,但是味精却背了几十年黑锅。
“绿色 、健康、天然”的生活理念加上一些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把人们推向了另一个极端,说起食品添加剂就是科技与狠活,避犹不及。
比如阳光玫瑰葡萄事件,一些网络博主没有经过科学地调查就表示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过程中要打几十次农药,果实大还甜都是打药的原因。
一个十几秒的视频使果农遭受重创,果农、农业专家多方辟谣都没用,原本百十元一斤的阳光玫瑰,现在5块钱一斤都没人买。
除此之外,还有山西陈醋,太原一家醋厂用冰乙酸勾兑食用醋售卖被罚,结果经过部分媒体的模糊报道,一家企业的问题被辐射到整个山西醋业,山西陈醋被迫背了一口黑锅。
在互联网高度发的今天,信息多且复杂,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仔细辨别信息来源,避免陷入误区。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