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开启大清王朝统一的序幕。与此同时,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的带领下,逐渐强盛起来,成为雄踞在西北地区的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准噶尔汗国”。
1744年,在清王朝入主北京100周年之际,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经得到了巩固,但准噶尔汗国还在迅速发展,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巨大隐患。
在这长达近70年的时间里,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却当权者为了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进行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交往,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对双方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历史的进程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那么,清朝和准噶尔汗国之间发生过哪些战事,为何持续了70年?双方的关系是如何进展的?清朝又为何非要灭亡准噶尔汗国呢?
康熙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对中原以外的边地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政策,对于准从者施以恩惠,对于反抗者则兵戎相见,等到对方无力还击时,再将其降服。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
清朝初期,并没有打算占领准噶尔的游牧地,或者直接管辖它,只要准噶尔表示了顺从,清朝也就自认为它臣服了。
康熙帝即位时,周边的很多部落都已归属清朝或者对清朝表示恭顺,但准噶尔游牧的西北地区还未对清朝表示顺从。
康熙帝亲政后,忙于整顿朝政。当时,清朝刚刚入关统一大半个中国,根基还不牢固,而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已经发展起来,并日渐强盛,清廷意识到了这种威胁,在噶尔丹称汗以来,就一直关注着准噶尔汗国的政权情况,并有相关信息记录。
这个时期,康熙帝对于准噶尔汗国的态度还是极其温和的,他虽然关注着准噶尔汗国内部事务,但并没有攻打它的想法,即使在知道准噶尔汗国和边境其他部落正在交战的情况下,康熙帝还是采取怀柔政策进行处理。
在康熙帝的安抚政策下,准噶尔得寸进尺,不断扩大疆土,1681年,准噶尔汗国在西藏达赖喇嘛的授意和支持下,出兵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依靠这里富饶的自然资源和赋税,准噶尔汗国的实力迅速增强。
此时,清朝的实力还不够去应付准噶尔汗国,但准噶尔汗国的扩张对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康熙帝开始派使团到准噶尔汗国正面实施柔远政策,正面了解其政务和实力,这也是一种宣威。
清朝的宣威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准噶尔坚持继续对外扩张,第二年,清朝北部边疆喀尔喀与准噶尔汗国的矛盾就升级了。
后来,康熙帝对准噶尔汗国仍然是以安抚策略为主,但态度却日渐强硬。
1688年,准噶尔汗国和喀尔喀交战,直接影响了大清边界的安定,这成了康熙帝被迫武力解决准噶尔问题的决策起点。
接下来,清朝开始着手部署出兵事宜,准噶尔曾派使团谈判,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康熙帝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对噶尔丹的策略,开始积极备战,准备以武力征服噶尔丹。
军事上,康熙帝在从黑龙江到陕西的万里防线上,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准备积极防守,主动出击;经济上,清政府设法断绝了噶尔丹物资补给的来源;外交上,清政府传谕俄罗斯使者,要求俄方减少对噶尔丹的支援。除此之外,康熙帝还联合策妄阿喇布坦共同对付噶尔丹。
对于这次出征,康熙帝一直强调是由于噶尔丹的挑衅,自己本无意与其交战。
所以在战争过程中,康熙帝一边命令使者对噶尔丹进行劝慰招抚以拖延时间,预防噶尔丹对京师发动突然袭击。另一方面,继续部署兵力,并对噶尔丹解释这次布兵的原因,继续施予调和政策。
1690年六月,清朝主动出击,发动乌尔会遭遇战,但大败而归。七月二十九日,噶尔丹屯军乌兰布通,进逼京师,八月初一黎明至初四,抚远大将军福全率军与噶尔丹军在乌兰布通交火,在这次战争中,噶尔丹虽然遭到了重创,但他利用和谈拖延了时间,最后顺利逃出了战场。乌兰布通战后,噶尔丹的势力大大减弱。
1696年二月,康熙亲自出征,发动了昭奠多之战,最后噶尔丹战败,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脱。八月,康熙帝写信给边疆几个部落,说明了清朝和噶尔丹之间的恩怨和战争过程,并指示他们协助自己杀死噶尔丹。
1696年冬季,康熙帝知道噶尔丹处境艰难,难于过冬,刻意去呼和浩特等待噶尔丹来降,但噶尔丹还在顽强抵抗,康熙帝采取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促使噶尔丹内部分崩离析。
1697年正月,噶尔丹之子被擒,二月,康熙帝启程通过大同,沿长城抵达宁夏。三月初,康熙帝抵宁夏。三月十三日,噶尔丹病死。康熙帝带着大军班师回朝。
噶尔丹败亡后,康熙帝任命噶尔丹的侄子、僧格之子策妄阿喇布坦登上了准噶尔汗位,还同意他收取了一些噶尔丹的残余部众。
之后,清朝和准噶尔相对和平,直到1715年,策妄阿喇布坦犯边,冲突再次发生,康熙无意开战,便对击策妄阿喇布坦进行了招降和打击。无果后,多次派兵出征准噶尔。
1720年,清朝在和准噶尔的决战中战胜,准噶尔势力从此远离西藏,策妄阿喇布坦利用达赖和黄教势力扩张自己权势的希望破灭。康熙帝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直接管理,从此,西藏纳入了清朝的直接统治下。
雍正时期的准噶尔战事
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想要先稳定内部,所以希望和准噶尔停战,于是双方进入和平谈判时期。
1724年,逃犯罗卜藏丹津逃入准噶尔,一直到1727年,策妄阿喇布坦死亡,噶尔丹策零即位后,雍正帝才提出索要逃犯,但噶尔丹策零拒绝,于是再次引发战争。
此时,雍正帝的统治已经巩固,实力也大大增强,已经具备了出兵的优势。
1727年,雍正帝计划向准噶尔汗国出兵,还在康熙帝陵前宣读出兵誓词。1729年二月,雍正帝力排众议,决定对准噶尔汗国用兵,同年三月,清廷发令北、西二路出兵。
1730年五月,噶尔丹策零派出使臣特磊,告诉雍正帝说,自己已经将逃犯罗卜藏丹津送往天朝,要求进兵之期暂缓一年,于是雍正帝命令停兵。
当雍正帝命令停兵的时候,噶尔丹策零又乘着这个时机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方案。
1731年五月,噶尔丹策零派兵三万来犯北路,清军在和通淖尔惨败。和通淖尔战役后,雍正帝给西、北路军以具体指示并进行遥控指挥,而且以坚守为主。最后,清军在额尔德尼昭大胜准噶尔汗国,成功复仇。八月,准噶尔汗国开始四向出动,联络各方力量。
从1729年到1734年的五六年里,清王朝并未达到彻底平定准噶尔汗国的预期目的,双方的战争不分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从1734年7月,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开始进行议和,1735年,双方达成休战协议,同一年,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即位。
乾隆时期的准噶尔灭亡
乾隆帝刚即位,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没有精力和准噶尔汗国再打仗。此时准噶尔汗国也只是积极防御,并无其他动作。
1738年九月,清朝开始与准噶尔丹策零进行和谈。1740年正月,双方达成协议,重开贸易。
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与准噶尔和议签订后,清朝边防更加巩固,国力更强盛。而准噶尔汗国也在休养生息,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由此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开战的意图。
所以在协议达成后的五年时间里,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一直和平相处,直到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亡,策旺多尔那扎勒即位。
此后,准噶尔汗国的内部开始出现内讧,乾隆帝对此采取了包括限制准噶尔部与西藏频繁往来和限制准噶尔人来内地贸易的规模等一系列政策,对准噶尔的内乱进行防范。同时,乾隆帝曾多次强调自己不会乘人之危去攻击准噶尔,更不会开战。
达瓦齐是准噶尔丹大策零敦多布之孙,他依仗着祖父的荣光,拥众于塔尔巴哈台一带,人众地险,割据自重,势力很是强大。他利用哈萨克为外援,当上了台吉,又与哈萨克开战,引起更大混乱的行径。
达瓦齐的做法让乾隆大为恼怒,于是借口他不是准噶尔丹策零的后裔,对其出兵。事实上,这次出兵是乾隆出于对巩固边防和预防战乱烧到界内的考虑。最后,清朝大胜。
达瓦齐大败后,乾隆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同时认为准噶尔汗国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甚至是大局已定,于是很快将注意力转向了准噶尔汗国的内部治理。
乾隆为准噶尔汗国进行了政治分封,但分封不合阿睦尔撒纳的意愿,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重重矛盾之后,乾隆决心擒拿阿睦尔撒纳,但还不确定是否要用武力,直到1755年,乾隆决定在伊犁“擒治”阿睦尔撒纳,但在实施中失败。
此后,阿睦尔撒纳联合留在伊犁的小和卓霍集占一起进行叛乱,1756年,清军再次出兵伊犁,阿睦尔撒纳败逃,霍集占乘机率居住伊犁一带的“回众”潜回天山南路。
1769年,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
活捉阿睦尔撤纳未成,乾隆帝改变策略,对其进行出兵追击。
乾隆帝先是传谕阿睦尔撤纳,让他上朝觐见,但阿睦尔撤纳却意识到不对,中途逃跑,虽然他为乾隆帝递上奏折,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但却没有解释清楚自己逃跑的原因。
1756年,乾隆帝得知阿睦尔撤纳逃到了哈萨克境内。乾隆帝意识到,阿睦尔撒纳只是个别人逃了出去,但是继续追击下去,清朝就将与哈萨克作战,而哈萨克的一些部落已经归
顺了俄国,于是就撤了兵。
1758年正月,俄罗斯使者为乾隆帝交来移文说,阿睦尔撒纳已死,并将尸体献给了清朝。
阿睦尔撒纳虽然死了,但准噶尔部的抵抗并没有完全结束。在清朝征准噶尔的大军过后,准噶尔部迎降诸鄂拓克又纷纷反叛,清军与准噶尔的战事进入激化状态。
最终,准噶尔汗国区几经兵火,残破不堪。耕地、牧场荒废,城镇、村庄被毁,人口更是急骤减少,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
1759年,清朝彻底统一了准噶尔地区,并实行军府制,对这里加强行政管理和巩固西北边防。
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的原因分析
其实,从准噶尔汗国和清朝的关系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是不愿意和准噶尔汗国开战的,但准噶尔汗国却野心勃勃,不断挑衅清朝,这是清朝对其开战的直接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外,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也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考虑:
首先,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是出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的需要。
准噶尔汗国游牧于我国西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也成了历史上各个帝国之间相互争夺的必争之地。
而且,准噶尔汗国的地形呈现出“三山夹两盆”的态势,具有很强的防御作用。因为这个地理优势,这块地区一直多灾多难,沙俄侵略中国,也是从西北开始的。
清朝时期,准噶尔汗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基本已经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甚至还统领了哈萨克斯坦。
当时,沙俄一直想占领中国的土地,而准噶尔汗国正好与沙俄相接,于是便想和沙俄合作,形成同盟。
如果,准噶尔汗国真的和沙俄一起攻击中国,那么就会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所以清朝必须将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次,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准噶尔汗国一直有着很大的野心,想效仿成吉思汗,统一整个蒙古,甚至还想向南疆、中亚、青海等地扩张,已经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统治地位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这是清朝帝王无法容忍的。
清朝统治者一直想要构建一个涵盖满、蒙、汉多民族的大统一国家。为此,清军还组建了蒙古八旗,想要借助蒙古八旗的力量制衡中原,以维持自身统治。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政治利益,一直实行“满蒙一家”的亲善政策。但这种政策仅仅是对归顺于自己的蒙古各部执行,而对于准噶尔汗国这种不愿意归顺清朝的部落,清朝统治者必然是要对其进行打击的。
最后,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是为了促进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准噶尔汗国是地处西北的游牧民族,距离中原地区距离很远,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难以和中原地区产生交流。
清朝统一准噶尔汗国之后,西域地区便可以和中原地区进行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结语
清朝灭亡准噶尔汗国是出于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安全的需要、巩固清朝统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和促进中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考虑。
17至18世纪,清朝统一准噶尔历百年终成,这一结局加强了清朝对西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对沙俄的侵略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积极作用。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曲折过程,也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在清朝,在准噶尔问题上以“和”、“绥抚”为主导思想的战略选择,为我们今天制定转型期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还没有内容